11 月份申报新车刚刚出炉,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往年年底向来是车企集中释放“大招”的关键期,众多计划于次年推出的战略级新车会扎堆申报,以此提前锁定市场关注,为来年一季度的销量冲刺预热,去年的小米 SU7 Ultra、小米 YU7、全新小鹏 G6、零跑 B10 等车型均是如此操作。
然而今年画风突变,工信部最新申报名单里,新能源车型大多是现有产品的改款或配置微升级,真正基于全新技术平台、搭载突破性创新的重磅新品近乎断层。
![]()
改款小鹏 MONA M03|图源:工信部
为何在理应冲刺销量的关键节点,车企却集体选择了“保守”?
在电车通看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新能源行业从“增量抢滩”到“存量深耕”的逻辑换挡。
从 2018 年 1 月的 1.42% 起步,国内新能源车市的渗透率在 2024 年 7 月首次突破 50% 大关,今年的渗透速度更为迅猛,9 月的新能源渗透率冲至 58.37%,直接创下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