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8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文小刚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缅怀,“杨振宁先生是近代物理的伟人”。
文小刚是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2021年,为庆贺杨振宁百岁华诞,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世纪物理情”,邀请物理学界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分享与研讨。文小刚受邀在研讨会上演讲,讲述了物理中的几大变革和杨—米尔斯理论。
文小刚告诉澎湃新闻,“他(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关于宇称破缺(parity violation)的工作,打破了人们关于自然界必须完美,必须满足所有对称性,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把对称性,完美性拉下了神坛。有趣的是,杨先生自己并没有放弃对‘对称之美’的追求。事实上,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研究,恰恰是从对称之美中来理解我们这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
文小刚讲述,杨振宁在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和杨-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正是这种思路的杰出代表。
这两项研究,也为文小刚自己探索“基本粒子从哪里来”、“基本相互作用如何产生”,以及“物质与信息如何统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灵感来源。
文小刚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它是由两种基本“东西”构成的——一种是“粒子形态”的物质,也就是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s);另一种是“波动形态”的物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