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怡雯
随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互联网贷款平台的跟进进度也备受关注。
此次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即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白名单管理”。
与此同时,助贷新规要求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4%。在本次新规实施之前,年化利率在24%~36%的部分普遍被视为民间借贷的自然债务区间,超过36%的部分才可以起诉返还。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包括蚂蚁、美团、京东、百度等旗下的多家互联网贷款平台标注的贷款利率上限均已降至24%及以下。不过,时代周报记者通过采访多名借款人及平台发现,部分平台除了标注的借款利率以外,还存在担保费用、提前还款违约金等额外费用,累计后的综合年化成本仍有可能超出24%。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助贷新规”实施意味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互联网助贷业务进入“合规为王”和“风控为本”的新阶段。从短期看,“助贷新规”给金融机构尤其是过度依赖助贷业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业务调整压力。
“这既是挑战,也是倒逼金融机构回归主业、苦练内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未来助贷市场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流量’和‘规模’之争,而是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科技实力、客户精细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董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