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在近代以来对于地球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过去50年间全球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从1970年起,该机构监控了21000个动植物种群,近4400个物种 。截至至2016年,其平均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二。报告指出人类活动以及生产粮食是对大自然最大的威胁之一。
人类正处于十字路口
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各种惊人的数据都在为人类敲响警钟,如今我们已经走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未来究竟何去何从充满了未知数。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越来越多的生物在逐步消失或灭绝。所以不少的科学家已经怀疑,我们地球新一轮的生物大灭绝可能已经来了,也就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对于人类来说,如果生物大灭绝出现了,可能人类是没有办法居住下去的,只有选择地外星球,因为生物大灭绝出现是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包括生态环境崩溃、食物链崩溃、生物链崩溃等等。这意味着人类最终也将走向“崩溃”。
不过目前这一局势还存在挽救的机会,《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全面概述了自然界的状况。来自世界各地超过125名专家参与了报告撰写。报告表明,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包括由于人类粮食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森林砍伐,导致了陆地物种数量急剧下降。
“地球生命力指数是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全面的指标之一,”伦敦动物学会保护主任安德鲁·特里博士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物种种群平均下降68%是个灾难性的趋势,这是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明证。如果一切没有变化,种群数量将继续下降,可能导致野生动物灭绝,并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是,通过保护工作和物种恢复工作可以扭转这些趋势。”
《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还引入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模型。该模型表明,如果不加大努力来抵消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将继续下降。世界自然基金会和40多个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在《自然》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扭转陆地生物多样性的曲线需要综合策略》的
研究表明,必须要多管齐下,才能更迅速地减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压力,从而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前不到一周发布。联大期间各国领导人将回顾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取得的进展。领导人、商业领袖和社会组织将共同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行动框架。
兰博蒂尼表示,因此,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这项研究将为我们达成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奠定基础。这项新共识将是野生动植物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长期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