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叶麦穗
编辑丨张铭心
设计丨梁俏
新媒体编辑丨实习生 朱一丹
今年以来,国内产业债发行主体评级下调的现象有所增加。
根据同花顺数据,2024年至今已有50家主体评级遭下调。6月份是今年评级调整最为集中的月份,从6月初至今,被下调评级的主体多达26家,而去年同期仅有4家。
不过,在评级下调的同时,违约的情况有所好转。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上半年有21家企业违约,合计违约金额为261.27亿元。据悉,当前广义滚动违约率(违约+展期)处于近5年最低水平。
50家主体评级被下调
最新被下调评级的主体是幸福人寿。6月末,联合资信最新跟踪评级报告披露,幸福人寿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被下调至AA-,而今年3月份,联合资信给幸福人寿的评级还是AA。除了主体评级之外,联合资信还下调“18幸福人寿”信用等级为A+。此外,中债资信发布的幸福人寿2015年、2018年资本补充债券跟踪评级报告中,幸福人寿的主体信用等级也从A级降为A-。
综合评级机构观点来看,此番幸福人寿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该公司股权质押及冻结比例较高,给股权稳定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二是公司高度依赖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下新单业务展业受阻;三是违约非标投资规模较大;四是投资收益下滑,叠加退保金及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规模增长,公司2023年出现净亏损,盈利能力下滑、偿付能力承压。
幸福人寿并不是孤例,今年以来已经先后有50家企业的主体评级被下调。从评级报告中可以看出,下调评级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经营不善、偿债压力大、投资收益下滑、违规行为和质押比例高等。
从评级下调数据来看,行业主体多数集中在化工、机械、材料、租赁、建筑、地产等。民营企业占比整体较大,达到83%。
需要指出的是,评级下调的主体整体资质不高。以发行时的主体评级情况来看,AA以上评级主体共13家,其中AA+主体仅有4家,主体评级多集中在A和BBB之间。
有些公司在上半年甚至被连续下调评级。如西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因净利润亏损、票据逾期、股权冻结、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信贷逾期等多项负面舆情影响,今年以来连续2次被大公国际下调信用等级评级。经过2次调整之后,西安建工及其债券“21西安建工MTN001”的信用等级均由AA+下降至A。
对于债券主体和债项评级下调的原因,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对记者表示,主要还是国内经济复苏反复,导致一些产能过剩或者落后的强周期性行业企业盈利不断下滑,经营压力和短期偿债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评级下滑的恶性循环。虽然在低利率市场下部分信用债的风险补偿有所调整,但是仍难以补足,未来信用债的投资需要防范风险。
根据监管的要求,产业债发行人评级调整情况将要在7月底披露完毕。这意味着随着评级报告跟踪季的到来,未来更多的评级调整信息将会公布,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
违约情况出现好转
不过,在评级调整的同时,让市场“谈虎色变”的债券违约情况出现好转。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上半年有21家企业违约,合计违约金额为261.27亿元,不管是违约数量还是金额,都相比去年出现改善。其实自2021年以来,国内债务违约的数量和金额就在持续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出现了首只违约的可转债。5月17日,搜于特公告,因巨额债务逾期未偿还,公司主要银行账户、资产被法院冻结/查封,目前可用货币资金余额无法覆盖搜特退债剩余票面金额及利息,导致流动性不足无法兑付回售本息。因此,搜特转债继2023年5月22日成为首支退市转债后,成为首支实质性违约可转债,打破转债市场此前三十余年的“零违约”神话。
东方金诚分析师翟恬甜认为,当前转债信用风险主要为跟随正股退市后大幅提升的违约风险。新“国九条”问世以来,监管环境与退市要求更加趋严,评估转债信用风险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表示,从行业来看,上半年违约信用债依旧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其次为商贸零售及医药生物行业。这主要是由于相关行业具备较强周期性,并且地产政策传导需要时间,而销售复苏后续仍有政策等待落地催化,这些行业的销售额同比呈现下降表现所致。
整体来看,中债资信的研报认为,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主体结构趋稳,风险企业持续出清,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持续收敛,当前广义滚动违约率(违约+展期)处于近5年最低水平。
6月19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预计社会融资环境仍将保持宽松,城投企业债券借新还旧渠道预计仍将畅通,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将进一步落地,但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望三季度,中债资信表示,近期宏观经济积极因素增多,预计三季度经济基本面将继续回升向好。从债券到期规模来看,2024年三季度信用债到期规模4.80万亿元,其中含回售、提前赎回、提前兑付本金等条款的债券规模约0.9万亿元,债券市场偿付压力环比抬升。从到期债券的企业性质分布看,国有企业到期规模仍占据绝对主导,二季度共计4.45万亿元,占比约93%,国有企业到期规模同比和环比均有所增加;民营企业到期规模为0.35万亿元,同比上升、环比减少。
中债资信预计,随着债牛行情持续演绎及化债政策推进,高票息信用债供给仍较为稀缺,但融资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依然明显。从已出险企业三季度债券继续到期规模的角度考虑,三季度风险债券规模将环比减少。整体看,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地产行业风险逐渐出清,预计三季度债券市场新增风险企业的压力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