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马吉尔宣布辞职。但她的离开并未结束美国高校的“反犹”风波。
巴以新一轮冲突后,“战火”很快蔓延到美国多所高校。学生迅速划分为“亲以”和“亲巴”两大阵营,在校园的示威活动中紧张对峙。有些学校的示威游行甚至升级为暴力冲突。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一名以色列学生被打断了手指。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也有教师因为发表支持巴勒斯坦的言论或者发生了疑似针对犹太学生的行为,而受到指控和停职。近日,美国三所知名高校校长也陷入“反犹”风波,她们分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伊丽莎白·马吉尔、哈佛大学校长克劳丁·盖伊和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萨莉·科恩布卢思。
风波的导火索是三位校长5日出席美国国会众议院听证会时的表态引发争议。这场关于美国高校反犹主义状况的听证会持续了5个多小时。当被问及言辞激烈的反犹言论是否违反校园规定,三位校长拒绝给出直接回答。他们都表达了对反犹主义的憎恶,但拒绝将反犹言论列为违反校园准则的行为。此事随即引起舆论关注。宾大和哈佛大学校长随后都表示道歉,但未能安抚反对者。
12月8日,74名国会议员发出联名信,要求三位校长下台。联名信发出后第二天,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马吉尔迫于种种压力宣布辞职。
实际上,这场风波是美国从政界到教育界甚至全社会“撕裂”的一个缩影。
签署联名信的74名国会议员中,有71名是共和党人,仅有3名是民主党人。这折射出美国两党对犹太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共和党是完全支持犹太人的,因为共和党的支持者以美国新教徒为主,出于宗教原因,他们狂热支持犹太人复国;再者,共和党长期以来将伊斯兰极端主义视为美国的头号威胁。而民主党作为左翼政党,固然反对哈马斯,但也倾向于同情巴勒斯坦。
面对联名信,三所高校的反应也是各不相同。宾大校长马吉尔和校董会主席博克双双辞职。哈佛大学继续保持沉默,而麻省理工学院则选择力挺校长。但是这样的支持并不清楚能持续多久,因为学校的捐赠者一直在持续施压,甚至威胁要撤掉捐赠。毕竟马吉尔的辞职部分原因就是来自这样的压力——宾大校友、华尔街巨头罗斯·史蒂文斯威胁称,如果马吉尔不辞职,他将取消一份价值约1亿美元的巨额捐赠。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正在形成的代际鸿沟。《华尔街日报》日前发文指出,美国年轻一代群体的政治觉醒正加剧着校园动荡,他们倾向于将冲突看作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甚至发起席卷全美大学校园的亲巴勒斯坦抗议浪潮,这让他们的父母、祖父母震惊不已。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数据显示,在巴以问题上,美国1965年前出生的老一代非常积极且持续稳定地支持以色列,但出生于1980至2000年间的“千禧一代”对以色列的支持度则直线下降,远低于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度。
文 丨羊城晚报周末特约主笔 谢不明
编辑:冷爽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