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王立峰
国内最大保险公司之一的中国人寿(601628.SH)最近摊上了麻烦。
一名叫张乃丹的女员工在微博上实名举报——中国人寿黑龙江嫩江支公司经理孙小刚业务造假骗取佣金以及贪污问题——直指中国人寿更大区域范围业务造假。
银保监会就此表示,已经针对相关违法违规问题作出行政处罚,黑龙江银保监局将进一步深入调查该辖区相关业务,并责成中国人寿对事件予以彻查。据张乃丹微博称,中国人寿调查组已经介入并与其进行过沟通。
无独有偶,中国人寿之后,另外一家保险巨头也被员工举报,存在类似的行为。两起雷同的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有更充足的理由质疑,中国人寿的业务造假真实存在,且规模不小。
掺水的保单,在退保前恰好构成了公司的业绩。然而,保单掺水,先投保再退保,员工借此骗取巨额业绩激励,损害的是公司利益,乃至公众利益。
什么因素在驱动中国人寿业务造假?
过去十年累计退保7333亿元
盈利能力长期低于竞争对手
针对张乃丹举报中提到的虚假保单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保单继续率一探究竟。
透过保单继续率指标,可以很直观的观察中国人寿的保单业务质量。保单继续率,也称“续保率”,用于统计分析保险公司保单继续有效的比率。通常来说,保单继续率越低,就意味着退保率越高。
《红周刊》记者发现,中国人寿过去十年(2010年至2019年)退保率(中长期保单,下同)平均维持近10%的高位,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中国人寿的14个月保单继续率从2010年的93.01%下降至2019年的86.8%,超过6个百分点;26个月保单继续率从2010年的87.56%下降至2019年的85.9%,下降1.66个百分点。
据中国人寿财报解释,其寿险保单继续率采用件数作为计算基准,这就意味着2019年中国人寿每100份保单就有超过13件选择了退保,过去十年平均接近10件。
金额方面,据财报数据,从2010年至2020年三季度,中国人寿累计退保金7333亿元;年度退保金额不断攀升,从2010年的257亿元,攀升至2019年的509亿元,接近翻倍。
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频繁退保行为的发生,除去潜在的员工激励开支造成的费用负担;退保前虚假的经营数据,这本身也会误导公司经营判断,浪费公司人力和物力。
从产品角度,结合张乃丹的举报,尽管前述居高不下的退保不意味着全是业务造假,但是也至少说明了中国人寿保单业务品质不高,竞争力不强。
恐怕正是这样的一些原因导致了中国人寿的经营效率长期低下。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尽管身为保险行业龙头,但是只是具备规模。大而不强,更加符合这家保险公司的真实身份。
财务数据显示,中国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长期起伏不定,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平安相比也常年处于低位。以2019年为例,中国平安加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4.35%,中国人寿仅为16.47%。
保费收入增速低迷
寿险业务规模或被中国平安超越
与保费造假、退保率居高不下相适应的,正是中国人寿市场地位的下降,以及低迷的业绩。
财务数据显示,中国人寿的原保费收入规模在经历了2016年至2017年的高速增长以后,最近几年增长低迷,维持个位数增长。尽管有行业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国人寿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不强,恐怕更为关键。
以保单继续率测算,2010年至2019年,中国平安13个月保单平均继续率91.6%,高于中国人寿的90.35%。不过,应该承认,两者在过去十年多都呈现下降趋势。
从原保费规模来看,中国人寿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国内寿险业老大的地位,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平安的不断崛起,其领先优势在缩小。2010年,中国人寿原保费规模3330亿元,彼时中国平安仅1030亿元(平安寿险、健康险以及养老险),前者是后者的3倍;到了2020年,中国人寿原保费收入6129亿元,中国平安5115亿元。中国人寿的领先优势在不断下降。
某种程度上,保单造假,或正是中国人寿这家保险公司业绩和市场地位下滑背景下,加大业绩考核的结果。很显然,这种业绩考核指标的异化,驱动了员工的造假行为,甚至演化成黑龙江黑河地区的系统性行为,据张乃丹举报称,黑河地区这一行为长期存在,且规模较大。
事件爆发后两个交易日,中国人寿的股价大幅下挫近7%,从去年10月的高点至今,累计下跌33%,总市值仅9300亿元。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原标题:十年退保超过7000亿,调查组进场,是什么在驱动中国人寿保费造假?)
(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