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深度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更趋透明和市场化,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双向波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本刊特约 刘猛 信琪/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线
1994年实施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的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的“721汇改”,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市场供求关系为重要依据,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稳定市场预期,人民币“软盯住”美元,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较小。2010年,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721汇改”确立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后两次拓宽波动区间,从±0.5%调整至±2%,汇率弹性得以释放。
201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临着来源于内外部经济环境、金融改革、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等多重挑战。
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定价出现扭曲,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自2014年起增长放缓,加之资本外流压力隐现,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加大,导致中间价与供需决定的市场价存在“脱节”,“政策定价”与“市场价格”存在一定偏离。
二是汇率形成机制已不适应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2015年前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劳动力成本增加、外需疲弱等多重因素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彼时人民币“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