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公募人困在流言与焦虑里

北京商报5116人阅读

“我每天早上7点半出门,8点多到公司,晚上8点多才下班,每天都干满12个小时,这一年基本没有在晚上7点半以前离开过公司。市场环境不好降奖金绩效我也认了,但如果连基础工资都降了,那真的是没法儿干了。”陈瑶(化名)作为某大型公募资深老员工,在近期行业传闻不断的背景下,也倍感焦虑。

过去一年,市场行情持续波动,权益类基金收益难言乐观,尤其是在行业降费背景下,基金公司也通过各种方式降本增效。面对不及往年的收益,近期以来,有关公募基金降薪、基金经理限薪、“Top20”停发年终奖、头部机构裁员的传言纷纷流出。

传言四起的当下,对于公募普通“打工人”而言,也不由得担忧起自己的发展前景,甚至已有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准备着手考公谋出路。


年终奖 只能听天由命

有关公募基金的传闻从2023年传到2024年。近日,有关“前20的基金公司都被窗口指导,今年的年终奖停发”的消息在市场上广泛流传,但北京商报记者从多家公募内部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尚未有头部机构发布包含相关内容的通知。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当前年度的年终奖一般于次年发放,最早在次年4月,最晚可能次年11月才发放,因此目前未能确定是否存在停发的情况,不过,公司方面目前也未就相关情况发布正式通知或对相关人员进行约谈。更有公募内部人士表示,其2022年的年终奖至今未发,但并不是停发,而是由于公司业务调整导致财务系统需要时间重新梳理有关绩效,因此导致整体发放进度延误。

华南某公募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个人感觉这个传闻很离谱。因为前20大公募基本都在一线城市,按月薪来说我们的工资并不算高,很多同事都要靠年终奖来还房贷。近年市场大环境我们也清楚,公司的经营情况也心知肚明,降薪是铁定要降的,同事们其实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年终奖如果真的一分不给,确实也养不起家”。

陈瑶也提到,“毕竟公募基金发展25年,至今还没听说过有停发年终奖的情况出现。我们也认为,监管部门应该不会作出这方面的干涉。但一家公司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未雨绸缪,根据实际经营状况进行研判”。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反馈,截至当前,自身的基本薪资及绩效并未较此前发生明显变动,但在行业整体表现不佳的背景下,也做好了降薪的心理预期。“实际上,我们2023年发放2022年年终奖时就已出现降幅,加之2023年市场环境更加震荡,所以预计降薪是必然,我们也只能听天由命了。”陈瑶坦言。

前述公募内部人士还提到,通常而言,降薪会有一个标准点,正常情况下相关业务部门的降薪幅度会依据该基准点执行;对于个别业绩考核未达标的部门而言,降幅可能会大于该基准点;而对于表现较好的部门而言,降幅或小于该基准点。具体到投研部门而言,如有关组别所跟踪的赛道在2023年表现很差,产品业绩也不容乐观,则降薪是必然,且降幅或大于前述基准点。


限薪 最低封顶是不可及的上限

与普通“打工人”同样不好过的,还有基金经理。除基金公司年终奖停发的传言外,近期还有基金经理限薪的消息传出。有市场消息称,基金经理的年薪封顶或降至350万元。而此前在市场发展向好阶段,也曾有传言称有公募基金经理的年薪高至千万级别,如1500万元、5000万元甚至8000万元等。但在彼时,这类传言也遭到相关机构的辟谣。

对此,陈瑶表示,虽然也听说过不同版本的限薪传言,但据其了解,很大一部分基金经理的年薪实际并未能达到传言中的“上限”。“基金经理的薪资构成第一取决于管理规模,第二则与业绩挂钩,而业绩考核要分为一年、三年、五年。但从2023年来看,在头部机构里也可能只有极个别业绩考核较好的基金经理能达到这一标准。”陈瑶解释道。

金融圈的高薪一直被市场津津乐道,基金经理作为掌管小则几亿元,大则百亿元、千亿元投资金额的“舵手”,收入情况也一直为公众所好奇。据了解,对于部分中小型公募的“舵手”而言,年薪未过百万的情况也有存在。

某中小公募市场部人士提到,其所在机构基金经理的年终奖会根据个人任职年限、管理规模、业绩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资历深且业绩情况较好、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而言,或许能达到前述封顶标准,但对于年纪尚轻、资历尚浅的基金经理而言,年薪与前述封顶最低标准或仍有较大距离。

从年终奖发放机制来看,据悉,基金经理等前台岗位的年终奖通常会递延发放,部分机构的中后台管理岗年终奖也存在递延情况,但只有级别较高的管理岗(如部门总监)的年终奖才会递延。一般而言会递延2—3年,比例是30%、30%、40%或30%、40%、30%。


裁员 业绩不佳被优化已属常态

就在“降薪”流言满天飞的同时,某公募大幅裁员、基金经理被降职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此前,有消息称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宣布裁员,其中,研究员占30%、基金经理占20%。另外,还有消息称某头部公募开始裁员降薪,“研究员底薪立减25%,基金经理立减30%,并于2024年1月生效”。此外,相关消息显示,该头部公募投研条线,每个组都有10%的常规优化名额,按照年底业绩完成度选择投研人员。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虽然被传机构大幅裁员的消息并不完全准确,但人员流动已成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的常态。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3年度,公募基金行业新聘基金经理696人次,离任321人次,而2020—2022年,公募行业也分别新聘基金经理541人次、761人次、708人次,另有252人次、317人次、323人次离任。

“如果真的有机构出现大面积裁员情况,肯定是相关机构的经营有问题。虽然机构大面积优化员工的情况不太可能,但个别人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流动的情况肯定也是存在的。就我所在的机构而言,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公司的管理规模在近年来稳步上涨,虽然这一两年权益情况很差,但公司方面还有固收、ETF、财富业务、另类投资等业务可以进行补充。”陈瑶说道。

弱市下,头部公募尚能凭借雄厚的底蕴保持优势,但中小型公募就一言难尽了。前述中小公募市场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其所在机构确实存在部分业绩不达标或工作岗位、职责内容不是非必要性的人员在2023年被“优化”的情况。受行业降费影响,公司的财务压力确实比较大,因此会有一些传导动作,例如个别部门进行整合、对于非必要岗位进行优化,但从人员变化比例来看并不是很大。

除上述情况外,近期还有传言称,“有公募把一些表现不好的员工‘回炉再造’,再造期间只发上海最低工资。首批名单涉及5个基金经理、3个研究员,这相当于变相裁员,还不用‘N+1’”。事实上,无论市场行情好坏,只要基金经理或研究员的业绩考核连续不达标,就有可能出现这一情况。

根据前述华南某公募内部人士介绍,若基金经理旗下管理的产品业绩连续三年处于同类靠后的情况,公司就会调走其管理的产品,岗位也变回研究员。

陈瑶也补充提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也是相对情况,毕竟市场再不好也总会有人做得好。但如果从基金经理降回到研究员还干不好,那么是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这无关市场背景,主要是看个人业绩。

旧的已去,新的却不一定来。前述华南某公募内部人士直言,目前其所在机构的人员流动状态与往年相比仍属正常状态,确实有个别同事因为个人发展等原因离职,但人员流动上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此外,该内部人士还提到,其所在机构已经明确表示,非极端必要情况,其部门在2024年不进行社招。

虽然有公募的社招可能受影响,但从业内人士反馈来看,校招会尽量保持常态。北京商报记者从多家公募内部人士处了解到,2024年的校招大概率不受影响,但不排除部分部门会有缩减名额的情况。但从2023年来看,多数机构的校招仍正常进行,招聘人数较此前而言也无明显增减变化。

预期 有人寻找出路,有人调整心态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不排除部分传言背后有机构原型存在,但层出不穷的传言或也是投资者怨气的集中体现。

例如,有网友评论表示“亏钱还想着奖金?”“还好意思拿年终?前几年的年终够吃一辈子了吧”。也有行业资深研究人士认为,过去公募基金的薪酬水平一直领先各类资管机构,在业绩好的时候不为人所关注,但由于现在业绩不佳,自然会被市场诟病。同时,监管也在引导合理的薪酬管理,限薪、递延或是监管会鼓励的行为,也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

负面信息传播较多的同时,对部分公募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心理状态也造成了波动,多位基金行业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反馈确实很焦虑,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思考去向。

“虽然目前并没有裁员,但如果市场环境持续不佳,裁员或是必然结果。我也听到有年轻同事在讨论这样的传言,可能年龄还没有过35岁的年轻同事就准备去考公务员了,但对于超过35岁的从业人员而言,也确实是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担忧和焦虑。”前述华南某公募内部人士说道。

也有公募高管直言,当前公募基金流言不断也给业内人士带来警示:在基础市场行情波动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一方面,公募基金行业应如何控制好风险;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做好对于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等,相关内容都值得未雨绸缪,重新思考。

南方某公募基金经理对此表示,由于近年市场行情确实比较低迷,公募基金多数业绩也出现下跌,导致管理规模大幅缩水,同时,公募降费也使行业机构收入下降,因此不排除有公募会通过降薪裁员等方式节约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机构都会跟进,毕竟不同公司的情况也不一样。未来,公募基金还是要通过提高从业能力,抓住市场的机会做好业绩,才能在下轮牛市重获客户的信任,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陈瑶则提道,“从个人来讲,我也不愿意看到传闻变成真实的那一刻。从行业本身来讲,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经阶段,因为最近几年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实在太快了,尤其是经过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也积累了一些问题。但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发展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一些淘汰和出清的过程。在这种阶段,确实会导致一些小型公司或缺乏发展前景的公司出清,进而逐步使行业进入常态化发展,这也是一个必经阶段”。

尽管公募行业正在经历艰难时期,但这也是一个行业从青涩发展至成熟的必经阶段。虽然目前行业预期尚未明朗,但业内人士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可能这个困难的时光不会那么快过去,但适应以后,或许又是一个新的常态。”陈瑶感慨道。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贝嫂晒视频为儿媳庆生 沙滩全家福曝光次子缺席

笑猫说说 浏览 5380

会不会打扮区别真的很大 这样穿衣才是真时尚

虎哥说衣不二 浏览 9287

65射1中!C罗任意球暴跌至1.5% 菲戈:多向小贝学习

网易体育 浏览 18835

B站、小红书“崩了”冲上热搜!什么原因?阿里云回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3231

翟欣欣邻居:被捕那一刻 她和她父母一边痛哭一边喊冤

大宗看萌宠 浏览 52431

房东否认李湘主动打扫后退租到底是怎么回事?

趣看热点 浏览 19193

甘肃一村民家门口种玉米被全部拔掉 涉事干部上门道歉

上游新闻 浏览 52059

律所发布"拒聘川大学生"通告后删除 川大回应

新京报 浏览 47602

史上最强性能,Abarth首款纯电车型谍照曝光

天天汽车 浏览 5039

OpenAI CEO将重返董事会

雷递 浏览 4706

710公里续航只要15.99万,长安启源A07真香版,把价格战打明白了

小李车评李建红 浏览 4854

新垣结衣星与野源结婚,宅男们都失恋了

趣看热点 浏览 19843

手感都留在昨天了?库里全明星17投仅6中,正负值-23全场最低

懂球帝 浏览 5025

夏天的白色系 这样穿太高级了

LinkFashion 浏览 8368

日本对中俄举行联合空中战略巡航表示担忧 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 浏览 51466

一票难求!超7000元哈尔滨返京机票售罄,到上海中转票价上万元…

北京商报 浏览 4990

日本半导体巨头选择“两条腿走路”

环球时报国际 浏览 5212

复旦留美博士流浪街头曾有过4年婚姻 疑对家人有怨恨

上观新闻 浏览 35593

金一南:激烈博弈后 美国被迫与中国保持"脆弱的平衡"

上观新闻 浏览 34566

张学友被曝因病进ICU,8个月演100次太辛苦,曝罗美薇4年亏20亿

缘木不求娱 浏览 4993

“小米收购恒大汽车”?官方回应

电动知家 浏览 3599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沪ICP备200179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