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布局“后天”里的核爆点。
布局五大未来产业,上海正通过2023年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招募人才与项目,力争在“后天”产业里跑出核爆点。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该大赛于今年3月启动,于昨天(15日)正式进入复赛阶段,120个优秀项目从500余报名项目中胜出,入围复赛。
上海是国内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在上海“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中,“2”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两大转型;由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及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构成的“3+6”,是上海产业的“今天”;数字经济、元宇宙等4条新赛道为“明天”;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则构成“后天”。去年9月,上海率先发布五大未来产业高地行动方案。今年3月举行的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张江、临港、大零号湾成为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启动“未来产业之星大赛”,要在全球范围抢挖硬核项目与顶尖人才。
上海市经信委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介绍,大赛启动以来,报名总数达536个,其中项目组419个、人才组117个,涉及中美英德等8个国家,国内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其中不乏由院士专家、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领衔的重点项目与团队。经好中选优,有120个项目晋级复赛,将视赛道情况均衡考量,评出若干项目进入今年9月的决赛,另有40名高层次人才直通决赛。进入决赛的项目除了有资金支持外,还有荣誉及赛后多维配套服务支持,包括赛投联动、政策和服务支持、信贷和园区支持等。
记者发现,入围复赛的未来产业项目可圈可点,如未来健康方面,有上海交大吕宝粮教授与米哈游共同创立的初创企业“零唯一思”,专注于情感脑-机接口技术开发与应用,打造情感服务机器人;未来智能领域,由中科院鄂维南院士任首席顾问的深势科技,正结合人工智能与多尺度分子建模理论,致力于打破传统新药研发计算模拟平台对固有无序蛋白设计问题缺乏成熟可计算模型的现状;未来空间方面,商业航天领域聚焦激光通信的创新企业蓝星光域,其激光通信终端整机及组部件产品早于国内外许多同行,已迭代至第四代。
颠覆性技术是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必争,如量子计算若能跑通,现有芯片将失去优势。布局未来产业必会经历“看不清”和“熬时间”之痛,但上海“愿意等”。如2021年由郭后扬博士在沪布局的“人造小太阳”即核聚变项目处于极早期,至少要到2027年才可能获得关键突破,但郭博士的“能量奇点”公司仍得到一系列宽容与殊荣,包括作为临港新片区三周年项目集中签约、成为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5家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唯一一家初创公司等。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介绍,上海将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建设未来产业标杆示范场景、持续完善创新企业成长环境等三个方面,全力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如在政策协同上,市经信委、发改委、科委、教委、市场监管局、国资委等单位将形成合力,而在未来产业市场准入方面,上海也正实施更富弹性的土地规划和环保约束。“未来产业的规律极难捕捉,但人才政策与土壤,是上海在不确定性中坚守的‘唯二’确定性。”张宏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