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主流的视觉语言模型(Vision-Language Models, VLM),通常都采用这样一种设计思路:将预训练的视觉编码器与大语言模型通过投影层拼接起来。这种模块化架构成就了当前 VLM 的辉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多阶段训练复杂、组件间语义对齐成本高,不同模块的扩展规律难以协调。
由南洋理工大学 S-Lab 助理教授刘子纬领导的联合团队最近提出了 NEO,试图用另一种思路解决这些问题。这项工作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不依赖预训练的视觉编码器,能否构建出与顶级模块化 VLM 相媲美的原生统一架构?
![]()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arXiv)
在传统方法中,视觉编码器通常基于 CLIP 或 SigLIP 等预训练模型,这些编码器虽然在视觉理解上表现出色,但其固有的语义偏置会限制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灵活性。
更重要的是,视觉编码器和语言模型之间存在天然的“代沟”——前者采用双向注意力机制来捕捉图像中的全局关系,后者则使用因果注意力进行文本的自回归生成。这种架构上的不匹配使得多阶段训练不仅复杂,还需要大量的对齐数据来弥合两个模态之间的鸿沟。